合作客户/
拜耳公司 |
同济大学 |
联合大学 |
美国保洁 |
美国强生 |
瑞士罗氏 |
相关新闻Info
-
> 低温β-甘露聚糖酶提升低温油藏压裂液的破胶性能——摘要
> 手机实验软件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VS传统实验效果比较
> 基于界面张力弛豫法考察羟基取代烷基苯磺酸盐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三)
> 农药助剂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在小麦叶片上附着性能的影响
> 表面张力为35.5 mN m−1可提高水凝胶涂层仿生水下非粘着超疏油性能
> 干湿循环试验:不同表面张力下土壤裂隙的发展演化机理(一)
> 如何提高钕铁硼磁体表面硅钛系纳米涂层表面张力
> 温度、盐对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油-水界面行为的影响(一)
> SRA减缩剂浓度对溶液表面张力、砂浆凝结时间、水泥水化的影响(三)
> 不同表面张力温度系数对激光焊接熔池流场的影响
推荐新闻Info
-
> 明确岩心孔喉大小及分布,构建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二)
> 明确岩心孔喉大小及分布,构建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一)
> 序列结构决定性能:深度解析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浮选剂的构效关系及表征关键
> 酯化度与分子质量对果胶乳化性能、聚集体结构、界面性质的影响规律(三)
> 酯化度与分子质量对果胶乳化性能、聚集体结构、界面性质的影响规律(二)
> 酯化度与分子质量对果胶乳化性能、聚集体结构、界面性质的影响规律(一)
> 反离子盐KBr浓度对酰胺基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活性的影响(三)
> 基于孔溶液表面张力和黏度测试揭示增稠剂对流变参数和气泡结构的影响机制(二)
> 基于孔溶液表面张力和黏度测试揭示增稠剂对流变参数和气泡结构的影响机制(一)
> 反离子盐KBr浓度对酰胺基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活性的影响(二)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对PAHs污染环境的修复效果研究(三)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浏览 376 次 发布时间:2025-07-31
2结果与讨论
2.1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
经过血平板初筛得到25株菌株,表1是草莓污污污视频复筛结果。可以发现147号细菌发酵液的张力值明显低于其他菌株,选择147细菌作为目标菌株。
观察菌株培养特征及形态特征,可见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菌落较小,为扁平、湿润的菌落。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如表2。经16S rDNA测试并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核苷酸序列号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菌株147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 DSM50071同源性为99%,采用MEGA 5.10软件NJ方法构建147的16S rDNA系统发育树见图1。结合生理生化特征结果,将菌株147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株GenBank登录号为KU921686。
表1细菌复筛结果
表2 147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2.2147细菌产生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结构鉴定
通过薄层色谱分析显示,苯酚-硫酸试剂有棕色斑点,加入茚三酮显色剂则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该菌株主要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产生或者产生少量的脂肽类物质。
将菌株147产物提纯,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物质结构,结果如图2。该物质在3701.72cm-1处有吸收峰,表明分子中有羟基存在;2 858.77~2 927.56 cm-1处的吸收峰表明存在糖类C-H的伸缩振动,1400~1200 cm-1处是C-H变角振动,1 734.39 cm-1处是C=O的双键振动,而1 070.04 cm-1处为C-O-C键伸缩振动,因此该物质中有一个五元环状内酯和糖苷键存在。由此进一步证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含糖脂类物质。
发酵产物临界胶束浓度是指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0.005 concentration,CMC)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一种度量,CMC越小,改变表/界面性质,起到增溶、乳化等所需的浓度就越低。从图3可以看出:糖脂在0~300 mg·L-1时,表面张力值随着糖脂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300 mg·L-1时达到最小值;在300~500 mg·L-1时,表面张力值变化不大。可得发酵粗提产物的CMC为300 mg·L-1,明显低于普通化学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2200 mg·L-1,能在较低浓度下使用,因而在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图1 147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
图2 147菌株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红外光谱图
图3不同浓度生物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
2.3147细菌发酵条件优化
2.3.1碳源的影响
碳源对细菌的生长与发酵产物量有重要影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可在多种类型碳源下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甘油、乙醇、植物油等。由表3可知,以花生油为碳源,细菌发酵液的降低值为39.12 mN·m-1,明显高于其他碳源类型;乳化值为34.17%,稍高于其他碳源,此时细菌生物量最大,糖脂含量最高,为0.30 g·L-1。虽然花生油作为碳源,能够促进菌株产生更多生物表面活性剂,但如果用于实际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尝试使用成本较低的工业副产物如糖蜜、废润滑油等作为碳源,发现也具有很好的促进微生物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因此,后期会考虑选择用一些低成本碳源进行发酵。
2.3.2氮源的影响
细胞表面的物质合成需要氮源,氮源的种类会对细菌细胞的生长和发酵产物的产量产生很大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氮源对细菌发酵过程中表面张力降低值的影响较小,可能与发酵液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含量已经达临界胶束浓度(CMC)有关。当氮源为硫酸铵时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值最大,同时乳化性、细菌干重、糖脂含量均达到最大值。这与钱晓勇等研究结果一致,硫酸铵是促进生物表面活性剂生成的较好氮源。
表3碳源对147细菌生长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
表4氮源对147细菌生长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
2.3.3碳氮比的影响
由表5可以发现当碳氮比在5以上时,表面张力降低值与乳化性变化不大,而细菌干重与生物表面活性剂含量却明显不同,说明当碳氮比大于5时,该菌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已经超过临界胶束浓度。细菌干重在碳氮比为25时最大,为2.58±0.09 g·L-1,同时生物表面活性剂含量也达到最大,为1.74±0.01 g·L-1。这与Saimmai等研究结果一致,25是147菌株的最适生长碳氮比,此时细菌的生物量达到最高,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也最高。